口罩的文章(精选11篇)

女儿的礼物 文/翠薇 女儿上大三了,每年过元旦时,都会给我寄礼物来。 第一年收到的是一条丝绸的围巾,五彩喜庆柔和,女儿知道我喜欢素色的衣服,搭配哪一件都合适,让我那个春节增色不少。第二年收到的是一个镶满钻石的胸针,戴在我的黑大衣上,还真是别致...

口罩的文章(精选11篇)

女儿的礼物

文/翠薇

女儿上大三了,每年过元旦时,都会给我寄礼物来。

第一年收到的是一条丝绸的围巾,五彩喜庆柔和,女儿知道我喜欢素色的衣服,搭配哪一件都合适,让我那个春节增色不少。第二年收到的是一个镶满钻石的胸针,戴在我的黑大衣上,还真是别致出众,衣服好像一下子上档次了。

这两件礼物都被我看作是至宝,经常放在身边,还在朋友面前炫耀。这不,元旦又快到了,我知道,女儿一定会想着给我准备元旦的礼物。女儿是个乖巧的孩子,不用嘱咐她自己就会想着。有时在微信上和女儿聊几句,我故意轻描淡,什么也不说。其实我心里在想,今年元旦女儿会给我买点什么呢?

女儿买什么都行,买多买少都是她的心意,只有在家里安心等着就行了,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元旦的前一天,我接到快递哥打来的电话,让我下楼取件。不用说就是女儿寄来的,等快递哥打完电话,我换上衣服先穿上棉袄,换上鞋子准备下楼的时候,我心里暗暗思考着,会是什么呢?一件棉袄?一双鞋子?对礼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从自己家到大门口的快递车,这段距离,我故意放慢脚步,给自己充足的时间,猜一猜看能否猜对女儿寄来的礼物,化妆品?一个手包?还是别的什么好玩的东西呢?

当我拿到一个不小的箱子,回到家拆开,是一个浅蓝色的纸箱,写着防雾霾口罩。是整整一箱的防雾霾口罩!由浅蓝色无纺布做成,鼻子那里尖尖的,鼻梁部位还有一个扣条。右脸部分一个四四方方的凸起,像个小窗子。哦,那叫呼吸阀。

这时微信上也收到女儿的留言:妈,今年雾霾严重,我给您买了一箱防雾霾口罩。记得每次出门都要戴哦!您用不了可以送人,健康最要紧!祝妈妈元旦愉快!

老公说:还是女儿疼你。这东西好,时尚又实用啊!

最美的勒痕

文/雷焕

庚子新春,天气阴晴不定,除了除夕的晚上偶尔能听见几声花炮的响声,大街小巷显得异常冷清安静。相信大部分人是往复于“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的固定路线中过年的,在焦虑中,手机、电视、电脑陪伴左右,无时无刻关注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消息。大概没有人会想到人这一辈子还能经历着“没有自由”,不敢出门拜年,不敢胡吃海喝,只能窝在家里过年的情形吧?有人憋屈,有人抱怨,有人谈疫情色变……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一时间让人恐慌。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通过权威媒体回应公众关切:“尽量减少走亲访友,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运动,少熬夜,健康年才是幸福年!”钟院士给不习惯窝在家里过年的十几亿民众吃了颗定心丸。因为要在单位值班,公交车停运了,我每天早上比平常提前半小时步行去上班,除了棉衣、帽子、手套保暖周身,必须戴上口罩。步行半小时到单位,眼镜模糊了,口罩湿透了,两只耳朵被口罩带勒得生疼,不由得抱怨起这该死的病毒。

大年初六,央视新闻频道报道驰援武汉的女军医刘丽摘下口罩的一瞬间,不经意间让我的眼眶湿润了。刘丽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科主管护师,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五点半,已经过了机场安检,准备去外地看女儿的刘丽被医院召回,当晚又紧急登上去武汉的飞机。出征前,西南医院为奔赴抗疫一线的医疗队队员打了一针胸腺肽用于提高免疫力,对于打针有些害怕的刘丽被媒体拍到放到网上,网友们为她加油。一周后的大年初六,在抗疫一线奋战多日的刘丽被媒体拍摄了一张近况,照片中刘丽的脸上因长时间佩戴医用口罩出现了很深的勒痕,这张照片发布之后,有媒体把它放在网上和刘丽出征前打针的照片做出对比,很多网友看到这组对比照后纷纷表示心疼。有媒体当时称,这组对比照是“疫期最感动的一组图”。

刘丽说,没敢告诉父母她来武汉抗疫一线的事情,后来他们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他们打电话嘱咐她注意安全,她不敢和家人视频,害怕他们担心。刘丽说,其实感人的事情每天都有,每个队员进去都会遇到很多,毕竟得这个病之后大家还是很渴望自己能够早日康复的。特别是听说我们解放军的医疗队来了,大家更加期待了,这些病患的情绪我们都理解,有的病患比较焦急,其实我们都理解,毕竟我们平时在临床工作的时候,也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患,我们都理解。有的病患特别配合,跟我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感动。有一天上班,大概是快到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我和我同事正在值班,结果被通知一下子来了六名患者,当时他们到的时候,我们需要收集身份证信息,我觉得他们都特别配合,有一个就问我说,因为我们穿着三级防护,谁也看不出我们是谁,她就问我说,“您是不是解放军的医生啊?”,我当时穿着很厚的防护服没法跟他们说太多的话,因为特别“憋气”,我就比了个ok的手势,告诉她我们是解放军的医疗队,那个人知道后感觉就松了一口气,这件事让我特别地触动。

跟刘丽一样的一线医护人员,还有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护士长蒋小娟,除夕夜,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出征,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5天后,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她特意在鼻梁和两侧苹果肌贴上创可贴,缓解护目镜的压伤痛;西南医院感染科护士左青秀,值班4小时发热门诊后,鼻梁被口罩夹出了水泡;西南医院刘慧敏医生,白皙的脸庞全是汗水和勒痕;西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陈静,刚下发热门诊,她的脸上被口罩留下累累痕迹……

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感染病毒的患者,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不敢多喝水,害怕浪费为数不多的防护服,有的人甚至穿着成人纸尿裤,一天下来,口罩、护目镜的勒痕布满了原本帅气美丽的面庞,防护服包裹下的衣服湿透了。

像刘丽护师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摘掉口罩、护目镜后的勒痕,比这个春天最美的花朵还要美!那一道道勒痕,是提前颁发给逆行者的勋章!

我在防疫指挥部的日子

文/孙嘉培

今天是我到未央防疫指挥部上班的第九天。早上睁开眼睛看着宝贝可爱的睡脸,我忍不住亲了几下,然后在心里说:“宝贝,妈妈去打仗了,你再多睡会儿。”这段时间我都会在心里这样说,算是一种鼓励自己的仪式。

指挥部在大年三十成立,我是第二批紧急从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抽调当天上午我正在社区摸排,前一天我刚过了一个没有蛋糕和庆祝只有工作的生日。刚到指挥部时我很不适应,感觉是让瓦工去干木工活,一下子有点懵,而且巨大的工作强度也让我吃不消,一到下午脚肿得连鞋都穿不进去。这里的人都是“疯子”,每天加班到二半夜,整夜整夜不睡觉,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不停地干活。刚来的前两天我状况不断,感冒咳嗽,回家路上打瞌睡撞车,生理期疼得直不起腰,却只能捂个暖水袋继续干活。说实话,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由散漫,长这么大没吃过这样的苦,分分钟感觉自己没被病毒毒死却要被活活累死。

好在人的潜力就像海绵里的水,压一压总会有的,三天后我开始适应这里的节奏,工作也顺手了不少。我发现这里的人没有最苦只有更苦,值班的人基本上一天睡不了两三个小时,我们还能轮流一下,主任、区长什么的就更惨了,因为根本没人替换。我们的办公室至少还有电脑、打印机、文件柜这些设备,主任、区长的办公室就四个字“家徒四壁”,旧桌子、烂椅子、架子床各一,还有四面光秃秃的白墙,桌上除了铺满的文件,连个水杯都没有,身上的衣服我来了九天反正没见他们换过,估计一直没回过家。这几天就连办公室最吃苦耐劳的魏姐也快撑不住了,同事们的身体也都到了极限。组长说前面这些天只是预热,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开始,决战在元宵节前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只能每天给自己打气加油。我身边每天人来人往,口罩早就用完了。四小时一换的口罩,我4天一换。没有了,就不戴了。有个同事看见问我为什么不戴口罩,我说没有了,他顿了3秒,从衣服内侧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口罩给我。停顿的那3秒看表情就知道他在犹豫,这可能是他倒数第几个口罩,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给我。哎,啥也不说了,真感情!

来这里前遇到个特无厘头的事儿,我正在银行给单位办业务,因为家里快没口罩了,就跟银行的客户经理抱怨了几句,没想到人家突然说他一个医院的朋友那里还有一点口罩,我立刻就联系准备给家里买。可这时脑子里突然就冒出来前一天社区说摸排人员买不到口罩的场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本来是给家里买的,结果就联系给了单位,没想到正准备第二天付钱,大晚上医院那边突然说要免费捐给我们单位。一开始我还以为我听错了,确认之后赶紧道谢,结果人家还要给我们捐消毒液,并且说如果今后再有口罩、消毒液还会给我们捐。这对于社区摸排人员来说真是最让人有安全感的事了。摸排人员口罩需求大,这些捐的口罩我一个也没用着就完了,后来没口罩用的时候我就会特别怀念那一批口罩。这个世界哪有什么高大全的英雄,不过是一些普通人做了选择而已。

女儿问我:“妈妈,你能不能请假陪陪我?”我说:“不行啊,你知道最近那个病毒吗?”女儿说:“知道,就是那个疫情。可是别人可以替你去呀。”我在脑中扫描了一下说:“已经没人了。我们单位能动的都撒下去了。就算有人替我,如果每个人都想让别人替,那谁来保护大家?谁来保护你呢?”9岁的宝宝不知道能不能听懂,她用手揉了一下眼睛,好像是在擦眼泪。

我这人向来好吃懒做,如果能像普通人一样躺床上就能为国家作贡献,我铁定一百个愿意。不过命运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大家都做了选择,我们能做的更多。天天跟一群不睡觉的“疯子”在一起,我也“疯了”。我就不信一群未央“疯子”干不过这个病毒!保不了一方百姓平安!拼了!!!

非常爱

文/张金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一拗口的名称被全国人民熟知,且念得熟稔之时,也正是这一“非常之疫”在严控之下仍不断蔓延之时,从惊心到担心到入心到同心,所有人在行动,于春节这一“非常之节”打响了一场“非常之役”。

战役注定艰难,但我们坚信必胜,撑起这一信心的便是全体国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灾难面前一条心的“非常之爱”。

时隔17年,84岁的“非典斗士”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武汉,让我们无不泪目,他以“最美逆行”的壮举、义举,告诉我们何为一颗“赤子之心”“医者仁心”,告诉我们灾难面前何为担当、何为大爱。

“逆风而行”者皆为勇士。无数医务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摁下“红手印”,主动请缨,毅然选择奔赴没有硝烟、不见敌人的战场,重重防护之下,原本就不知他们是谁,现在更看不清他们是谁,可我们深懂他们为了谁:为了每位患者,为了天下苍生。

其实,他们都是平凡的爸妈、儿女、丈夫、妻子,其中不乏我们的亲人、朋友,他们也害怕,他们也担心,他们更在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与煎熬,甚至成为一些求医问诊者的“出气筒”,但披上白大褂、穿上防护服,他们就是战袍加身、使命加身,成了时代的英雄,成了亿万人民健康的“保护神”。他们的仁爱值得所有人关爱,愿他们平安归来!

在前线,还有基层干部的身影,还有新闻记者的身影,还有与“死神”赛跑建设“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的身影,还有自愿无偿接送医务人员的司机的身影,还有愿意为滞留异地不能回家过年的湖北人提供援助的爱心人士的身影,还有无数看不见的留在武汉的武汉人的身影……他们坚守奋战前线,架起“爱的桥梁”,唱响“爱的奉献”!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或许无法到一线冲锋,可疫情没有真空地带,我们永远都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爱在你我,爱在身边。此时此刻,“守土尽责,开展防控”是在作贡献,“保护好自己,不添乱”同样也是在作贡献!

我的许多同事、朋友放弃休假,日夜奔忙在防控一线,有的在研究评估制定方案,有的在深入宣传摸底排查,有的在值班值勤备防备战,有的在加班加点加紧生产,有的在保障电力、供暖、供应,有的在保障通讯、信号、治安……有责有爱、默默奉献的他们,值得点赞。

更多普普通通的群众同样值得点赞。那日,急需口罩,给一店主打电话,他保证:“每人限量购买,绝不坐地起价,绝不昧良心发国难财!”去仅有的几家开门营业的商店买东西,老板说:“春节开门就是图个大家方便,如果情况不允许,咱照关不误。”有市民抢购粮油,多家粮油批发商店打开库房拍了小视频,告诉大家:“粮油供应充足,不要恐慌。”一位回村过年的朋友,匀出几个有限的N95口罩给了村口设卡检查的老乡,说:“这口罩防护效果好,戴上吧。”一位文艺爱好者专门录制了家乡方言版的肺炎防控注意事项“配音秀”,并告诉我:“请哥帮忙转发,这样宣传亲切好懂。”无数人在朋友圈转发官方发布的权威消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安定人心,助力维护社会人心安定。

“宅”,这个本来并不讨喜的举动,在疫情突发的春节却成了人们的首选。然而,“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没了串门拜年、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的春节,更收获了别样的本真的“爱”,人远着,心却近着。

小姨子在某医院上班,平时很少见面,虽无法回家团聚过年,但她却一天几次电话嘱咐我们“减少外出,记得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还雪中送炭地寄来几包医用口罩。上大学的“小朋友”反复劝说爷爷奶奶戴口罩无果,放出绝食的“大招”,结果全家和谐。微信给许多亲朋好友网上拜年,一句“出门戴口罩,保护好自己”,爱意满满;往年总是疲于走亲戚的阿勇乖乖在家陪父母聊天、做饭、打牌,其乐融融。而我,常年很少在家,正好利用居家隔离的时间陪陪老婆孩子,弥补一下亏欠,倍感温馨。

2020,爱你爱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在这个“非常春节”看到了爱、奉献了爱、传递了爱、懂得了爱,更启示我们要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爱我们的同胞、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自己。

“非常爱”必定战胜“非常疫”,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更期待:爱,永远不再是“非常”,而成为“寻常”,充盈照亮美好的人间。

两次隔离

文/曹文通

2020年春节是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国百姓都待在家里抗疫。

那段时间,我们的城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一是安静了,街上行人寥寥,显得格外空旷冷清,临街门市几乎全都关闭,偶尔有一两家开着门的药店;第二是城市变得单纯了,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被封,还有那些拐来拐去、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幽深捷径也被堵死,只留大道通行的城市磊落坦荡不再复杂。

我所居住的滨江明珠小区物业给每户业主发了一张复印的《疫情期间出入条》,一枚鲜红的公章特别醒目,下面几行小字是注意事项,规定每两天一户人家只能持此条出去一人,采购生活必需品。

第一回拿着出入条出门去超市买菜,简直就找不到路。曾经四通八达的开放式小区与街道相通的路口全部被封,转来转去终于在某一个路口找到正确的出口。那里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红色塑料窝棚,里面有一盆无烟煤炭火,为24小时值守人员提供热源。两名值班的义工都是年轻的帅哥美女,戴着红袖箍检查出入条,并在上面写清楚使用日期,然后用体温枪对准我额头来一下,确认体温正常后才放行。

到了就近的超市,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吃的东西,都使劲往推车里放。不是担心会缺货,而是想到出来一趟不容易,加之还有被感染的风险,所以一次尽量多买一些,减少出门次数,也减轻超市里面人员流通的压力,算是为抗疫分忧吧。

不能聚会,只能在微信里和亲朋相聚。那时几乎所有媒体,包括手机上什么抖音、快手等等,全是与疫情有关的报道和段子及预防病毒的科普知识。

我们住在楼层较高的一栋楼里,每当天气晴好,阳台窗下那一片居民楼的楼顶上,就有不少男男女女晒太阳,说说笑笑,声不绝耳。不难感觉到我们城区的居民心态超好,虽被隔离,但毫无怨气,邻里和睦,谈笑风生。但是,我突然发现有人没戴口罩!吓得我赶紧关窗,但心里疑惑,到底是开窗通风能防感染,还是关窗?好在过两天朋友圈又有转发专家出面科普的视频,说只要通风的地方,病毒会被稀释。于是释然,窗户照常打开,通风才是硬道理!

疫情动态方面,新增和确诊的数字在变小,治愈出院的数字在变大。疫情被这些变化的数据稀释,渐渐地,从变化的数字中,我市成了低风险区域,有序复工复产的通告也陆续发布。接着,影院、网吧、茶楼、健身房等各类场所限量开放。除学生还在家里上网课外,其他人已大致恢复了正常生活秩序。居民勿需再到楼顶放风,只要佩戴口罩,就可到已开放的湿地公园和滨河游园等处踏青散步。

我市确诊病例清零的第二天,我开车送一个亲戚去开江,老婆一同前往。把人送到后,我们马上返回,在磐石下高速,出了收费站不远被疫情防控执勤点拦下,工作人员登记了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并在表格里填上从哪来到哪去等相关信息。

我们以为也就是例行公事,完全配合执勤人员的工作。

哪知,第二天上午就接到社区的电话,询问我们是不是昨天刚从开江回来,并告知要在家自行隔离十四天。当时,从内心还有些许抵触:我身体倍棒,吃得睡得,不就是去了开江一趟嘛,怎么就要隔离呢?这种隔离与之前的隔离是不同的,以前可以拿着出入条出门,现在不能出门了。眼下身边所有人都可以自由活动,可我却要接受更加严格的隔离。老婆要上班,但必须由单位开证明,然后交到社区去,可以不在家隔离。

接着就有人来敲门。打开门,戴着口罩和手套的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在门外警惕地与我保持着安全距离。他们介绍是社区工作人员,并第一时间叫我戴上口罩,然后拿着体温枪的男士给我量了体温,并对女的说“正常”。接着,女的让我把身份证拿出来,然后靠着门外的墙壁填写了一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一式两份,让我签完字后,给我留下一份。并告诉我上面有他们的电话,有什么事随时打电话找他们。接着说,要我随时自测体温,家里如果没有体温计,社区可以代买送过来。我说家里有。

他们语气和蔼,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很让人感动!

下午,又听到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是两位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帽子、口罩、眼罩全副武装的年轻人,也是一男一女。他们是社区医院的,给我测体温,还给我送了一份居家隔离的温馨提示宣传资料;也留下电话,叫我身体如有不适随时电话通知他们。离开时告诉我,每天上、下午他们都要来测体温,叫我不要出门,并说市里还有督察组,会随时上门抽查。

他们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再次让我感动,心里开始那点抵触情绪早已不在……

买口罩

文/郑好

考虑到妻子作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鼠年春节我们计划在城里过年。但我一直放心不下乡下老家年过七十的父母,虽然自己没有车,趁着腊月二十九这难得的一天假,我决定坐班车回一趟家,与双亲提前吃一个年夜饭再返城。临行前,妻子叮嘱我买个一次性口罩。因为接近年关,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悄然袭来,从江城向华中、向全国扩散。

出门接着跑了几家药店,都没有口罩卖。走在大街上,我发现戴口罩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刚从手机上得知,江城已经“封城”了,心里不免有点发怵。幸好包里还有个妻子给我备的防尘口罩,我一戴上,嘴里就有了一股灰尘的味道——— 口罩已经很久没洗了。等我上了公交车,发现车上的人基本都戴口罩,感觉这年关的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于是准备到了县城再买,毕竟县城人口少些。

两小时后,回到久别的县城,找到当地一家最大的药店。呵,生意火爆,阿姨大妈美女们正排着队买消毒水、洗手液、酒精等东西,几个年轻的姑娘正紧张地拿药、结算、打包。我赶忙凑上去抢着问:“有口罩吗?”

“没有,卖完了。”小姑娘眼皮都不抬,继续忙她的事。我才发现药店中间的空地上居然胡乱地堆着十几个大纸箱子,全是口罩箱。旅游小城的人消息还真灵通,不但口罩,连洗手液、酒精都开始抢购了。如果这家药店都没有,这个县城肯定难买到了。我没心思去乡镇“淘宝”,直接回家。

一路上,微信上关于疫情的消息继续发酵,大家说口罩开始涨价了。一个友人发了个图片,上面显示一家药店赫然挂牌:“口罩:120元一个”。图片下面,友人们相继发上了几个大笑的嘴巴图案,让人不禁想起了2003年“非典”时人们抢购米醋、食盐、大蒜等一出又一出的闹剧。这年头,每当市面上有风吹草动,微信和抖音上就开始来劲,真佩服那些人的智慧。

晚上吃过饭,母亲听说我没买到口罩,笑着说不用急,她最近在村卫生所打针,看到村医那里还有一堆,不下百十来个哩,可以帮我去买。太好了,我给了母亲几张钞票,叫她把村卫生所的口罩全买下来。母亲惊讶地说,家里用不着那么多,有十多个就够了,而且两个老人在家也不常用,村卫生所还得留点给别人,“好处不能自己占完”。看来母亲真会做人。

半小时后,母亲回来了,带来一个消息:口罩已于今天下午被邻村的乡亲全部买走啦!

我把这里的情况和妻说了。妻说现在疫情越来越严重了,她们的医院出现了新情况,开始有疑似病例。如果买不到口罩,又没什么事,建议我先在家陪父母,过了年再回来。

就这样,妻与我们分开过年了。除夕之夜,与父母吃了年夜饭,大家都无心看春晚,早早睡下。我也躺上床,拿着手机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全国的疫情。

微信里很热闹,亲戚们知道我回来了,有人说要请大家大年初一聚聚,活跃一下过年的气氛。被我礼貌地谢绝了:现在病毒传染比较厉害,昨天跑了半天,街上连口罩都卖光了。接下来,各种活动有可能会受到限制,为了大家的健康,建议大家春节少走动为好。

不一会,群里一个亲戚发话了,他说他一个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朋友快速批发了两万只口罩回来,今天在镇上卖,生意很好,乡亲们经常是一百个两百个地买。

我立即联系这位亲戚:贵不贵?

不贵,每只仅售一元钱。

帮我代购一百个。你看还有不有?

不久亲戚来电,口罩已买到,明天(大年初一)帮送回来。

我兴奋地打电话给妻,告诉她我初二就回去。

给家里留下一部分口罩,交待完父母注意事项后,我终于返回城里的家。没人,妻说,她上班去了,医院里收治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确诊者,她与姐妹们已向院里写下请战书,准备和病毒决一死战,近期不回来了,告诉我呆在家里尽量不要外出。

我把口罩分成几份,送给小区里几个买不到口罩的邻居。

一脸的微妙

文/蓝桥

春意盎然的季节象征着欣欣向荣。你会发现这个春天来的特别,疫情给了人们带来许多不便与感叹。为了参与防疫让人们的脸上多挂了一层口罩,表情也多了一些微妙。

由于一层薄薄的口罩,在疫情面前它是隔绝病菌的一种有效的防御。这一脸的微妙感觉,确实有效地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多一些的安逸,少一些的担忧。

今日人们的生活,由于不一般的疫情带来了不一般的经历,在人们的表情上起了变化。有句话说:表情写在脸上。如今让所有人的表情都藏密于口罩里,当出门就要配戴口罩成了人们普遍的常理,不戴口罩者却变成了另类,让人猜疑是否对生命的不珍惜。

疫情期间正确佩戴口罩有两点含义,一、是防止吸入有害气体,二、是传染源阻止扩散。为了响应国家一级号召,为了自保,为了遵守社会公德,配戴口罩十分必要。

目前口罩成了“全球抢货”,疫情以来市场几乎买不到口罩,怎么办呢?不要忽略了人们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呀“塑料瓶口罩”出门戴上一脸的微妙就像太空人,“柚子皮口罩,康师傅老坛酸菜口罩”等等。其实这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值得点赞。

这五花八门自制的口罩别出新裁,如此有想象力,如此奇葩的制作全属无奈。看了笑过之后给人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如果真能买到,谁还去配戴这奇奇怪怪的东西。

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保护自己做好自己,是人们的职责所在。感恩疫情期间用生命捍卫美好与温暖无私的人们,奉献是最崇高的精神。

人这一辈子,事事无常。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相信随着疫情的消退,人们的心情也正在逐渐的好转,一切都会好的。到时一脸的微妙,总是精神奋发。

抗疫之艰永不忘

文/吴岷

“喂,戴好你的口罩!”“用不着量体温了吧?”

三月过半,全国抗疫胜利在望,有些人已经开始放松了警惕,去公众场合不情愿配合检查。这个季节,春阳生暖,穿着轻便的春装,走一段路便汗津津的,再稍事活动或锻炼更是汗流浃背,所以口罩显得讨嫌而累赘。但怎么可以忘记,一线医护人员仍在挥汗如雨地诊治尚未出院的病人。他们依然穿着三层隔离服,密不透风地奔走、忙碌在病房里,泡在汗水里,不能拥抱清凉的春风,不能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

在各地陆续复工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有的饭店违规操作,顶风聚餐;有人肚子里的馋虫蠢动,又开始觊觎“美味”;还有人早就宅烦了,想方设法要出去玩,甚至不屑于戴口罩。热闹起来的街头,好像“新冠肺炎”已经远去,一切又可以回到从前。然而,这场战役真的已经结束了吗?

就在一个月前,乃至十几天前,人们的心都还悬着,看到咳嗽的人就远远躲开,口罩戴两层三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病毒随风肆虐,我们作为普通百姓,像软体动物一样,被一线医护人员保护在安全地带,一心盼望的,就是活着、健康,不要被感染。“英雄城市”武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煎熬,那些感染了病毒的人,在初期病房紧张、医护人员人手急缺的情况下,选择相信政府,服从指挥,耐心等待救治,为全国和世界赢得了时间。武汉人的“宅居”,远比其他城市更难熬,他们不但不能走出小区,还不能走出家门,隔着铁栅栏,有老人在等待住院的儿女回家,有孩童在盼望生病的爸妈归来。那些筋疲力尽的志愿者,为居民送去粮油蔬菜,冒险帮住院的患者安置家中弱小,替他们喂养家中无人看管的宠物,他们顾不上睡个安稳觉,顾不上吃口热乎饭。更有医务人员抛家舍口不分昼夜地抢救患者,累了就在走廊、草坪睡一会儿,八九个小时不脱隔离服,不喝一口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上至八十多岁的钟南山、七十多岁的李兰娟,夜以继日研究病毒和诊治方案,下至二十出头的护士,义无反顾奔赴重疫区,立下“军令状”后悄悄留下遗书。有李文亮那样家有孕妻的年轻医生倒下,有李思思那样家有幼儿的年轻护士离去……驰援武汉的飞机、列车,队伍,划破了漆黑的长夜,这些勇士拿血肉、生命为世界迎来曙光。怎能忘记呢?那未曾远去的哀伤,那狰狞可恶的疫魔……我们怎能让一线战士的血汗白流呢?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忘记过去注定要重蹈覆辙”,此次抗疫之艰之苦之难,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并在大获全胜之前,仍做一个规范防护,严格自律的人。

心灵的芬芳

文/西施

心灵的芬芳

文 李玉龙

不敢相信,好端端的一个年青人,就在几天前忽感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结果传到他手中的居然是肝细胞大面积坏死的病危通知书!

得知他病情的第二个晚上,我再次打通他的电话。当他听说我要过去看他,连忙急切的拒绝我:“你来做什么?你又没抗体,我没事的。” 我告诉他我已经在赶来的车上,就快要到了,他才无奈地说:“一定要带口罩,我不是同你开玩笑,这里住着的都是些什么人你也很清楚1

今年三月,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弥漫全国,国人无不谈“非”色变,作为非典重灾区的广州更是让人不敢步入。从政府公示的信息得知,非典患者广州的重点救治医院选在市第八人民医院,而恰好他就在这家医院留医。

就在第八人民医院六楼的阳台上,我和他对面坐着,紧绷的口罩只露双眼,让我们看不出彼此的表情。他下意识的将凳子向后移了移,一只手不断的扯拉着口罩,生怕口沫触到我的身体。

问了一些近日的情况后我苦笑着说:“坐在这里感觉怎样?胜不胜年初八咱俩在从化泡温泉的滋味1我尽力想让自己平静。

“这里也不错!现在所看到的广州夜景不是也很美吗?”他笑着对我说。

其实他一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并对将来病情的好转或恶化已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是多日不能回去看望因见不到儿子而在电话里喋喋不休的父母,也不知道还要对他们隐瞒到何时!说到这,他用力的把脸向则边拗了过去……

他告诉我,刚得知病情的时候确实无法接受,他怨恨上天,甚至曾想过一死了之。毕竟,这不是普通的病状,要治疗不仅需要相当高的代价,而且就目前国内的医疗水平而言,能否治愈还是一个未知数。他才二十九岁,正是踌躇满志、如日中天的时候,不管是谁都无法接残酷的现实。

后来他看到一则故事,讲说一次航海中由于轮船触礁即将沉没,在这死亡的关头,大家都哭喊着乱作一团,唯有一老妇坐在舱里镇定自若。有人不解的问她:“难道你不怕死吗?”。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去逝,如果我能活着就来陪二女儿,如果我死了就去见大女儿。两者对我都一样,没什么不同更没什么可怕”。的确,既然命运注定无法改变,又为何不去从容的面对呢?更何况我的病只是初期,就算转为肝癌我都有几年的时间!说不定到时病情会好转,或者有了更先进的治疗技术呢!

从此之后,他不再诅咒,也不再悲伤,并快乐对待每一天。在这留医的日子里,他想到许多曾经与人的争执、以及许多由得失而生的烦恼是多么的狭隘!他明白了帮助别人、能为别人带来幸福又是多么的快乐。上午,他买来很多鲜花送给值班护士和其他病友,那美丽的鲜花使整个病房洋溢着芳香和温馨。看到大家痛苦的脸上能流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他满足了!说着,他取下口罩将一束鲜花放到脸前,用力的嗅了好一阵,又戴上口罩,得意的眯着双眼……

“你回去吧,这里不是长谈的地方,等我出了院咱俩再好好说”这已是他第三次催我了。紧握住他的手,我最终也没讲出一句安慰和鼓励他的话,因为我知道,现在的他对生命的理解,远比我更明白,更深刻。

口罩里的温暖

文/罗鸿

“3月10日,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看到这条消息,只一瞬间,我已热泪盈眶。

回首这近两月的抗疫时光,口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依赖它,我们在它的庇护下筑起一道防线,它能让我们从容一点,安心一点。它甚至能带给我们温暖。

1月21日,我去药店买口罩,一路上还在琢磨:一家五口人,可能要备二三十个才够用吧。然而,连续去了4家药店,无一例外地得到回复:“卖完了。”路灯的清辉洒下来,街上没几个行人,他们来去匆匆,街道显得异常安静。而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后,我开始寻找口罩。然而,各种网店上到处是售罄的消息。我在朋友圈里发求购信息,在微信群里如同“急病乱投医”一般,见到口罩的图片就去咨询、扫码、付款……我到处买,不久之后到处遭遇退款。看似买了很多次口罩,却没有真正买到一个。

1月28日那天,天气晴朗,远处的群山上点缀着一片耀眼的积雪。一个朋友忽然发信息来,说要分给我几个口罩,说是早晨排队买到的,已经放到我们小区门卫上。这个朋友住在郊外,深居简出,自己开了一块荒地。我跟他至少两三年没见过面了,电话上也很少联系。他大概是从朋友圈上看到我到处买口罩的事。我用围巾包住了脸,去小区门口。那里有一袋蔬菜,分别是:萝卜、青菜、棒菜,都带着新鲜的泥。蔬菜根茎下,还有一个小包,里面装着几个叠得整齐的口罩。这个朋友不会开车,我能想象,他大清早去地里摘菜、之后排队买口罩、再乘着公交车穿过城市、冒着寒气把这包东西带来的过程。我想到一个词,“雪中送炭”。我拍了照片,发信息说“谢谢”,忽然又觉得这个词太轻,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疫情面前,口罩之下,语言那么苍白,温暖却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一条信息:“你住哪里,我给你送几个口罩来。”这是做记者的朋友英发来的,我十分意外,我跟她来往很少,虽然她上班的地方离我家很近。我问:“你够用吗?”她答:“每天外出采访,单位要发的。”她甚至还补充说:“只有几个,你不要嫌弃。”我怎么会嫌弃,能在这个当儿赠送口罩的朋友,说是生死之交也不算过分。我赶紧说,我自己来拿吧。

到报社门口,我站在斑驳的树影里等她。她下来了,脸被口罩遮住,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睛。“等疫情过了就好了。”她边说,边把口罩递给我,又平静地补充了一句:“会好起来的。”这话让我有点发怔,我甚至还没来得及说出道谢的话来,她已经匆匆转身。我眼眶酸涩,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电梯里。我知道她很忙,尤其是现在,每天外出采访,还要加班赶稿子,比困在家里的我实在要辛苦百倍,反倒是她来安慰我,这让我有点汗颜。手心里的这几个口罩是她省下来的,她给了我,外出的时候,她得反复用那些用过的口罩,她面对的风险会不会更大?这实在无异于把身家性命分出,这情义太沉太重。回去的时候,想起她说的话“会好起来的”,我不由得挺直了脊梁。

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我甚至没有出过小区大门,每天通风、随时洗手、只在阳台上活动。后来,我终于幸运地买到一百多个口罩,价钱还不贵。口罩给父母买菜用,给爱人上班用,而像我这样宅在家里暂时不必复工的人,其实,几乎可以不用口罩。但我一口气买了那么多,只是因为,我很希望,能在某个朋友需要的时候,可以分出口罩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两个送口罩的朋友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我希望有机会把这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

大概一个星期前,孩子的老师打电话来,说继续上网课,老师会把新学期的书本送到每个孩子手中,还说大约十分钟后到我们小区门口。我赶紧拿了一个袋子,一边把茶几上的一包糖果装进去,一边告诉孩子:“老师到处送书,好辛苦啊。你把糖果送给老师,记得对老师说声谢谢。”孩子点头,转身去书架上取下一包口罩说:“我可以送老师口罩吗,好多同学离得远,老师会连续几天送书,最需要口罩。”我惊喜地看着孩子,他懂事了,考虑问题比我更周到。我赶紧说:“非常好,快下去吧,别让老师久等。”

那天夜里,孩子给我看QQ上的信息-“今天好感动啊,谢谢你,早点睡觉。”是老师发的。这是口罩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啊。

我知道,孩子这一刻,心里也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追赶太阳

文/徐惠庆

我追着太阳,回了趟家。

已经好长时间没见这么亮丽的太阳了。站在阳台上,打开窗户,探出头,闭上眼,吸一口气,沐浴在阳光里,紧张的肌肉慢慢松弛下来。已经连续三十天没休息,经历着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一次重大考验。

每天在单位忙碌,要做的事太多了。就算偶尔有坐下来的时候,但心时刻挂在弦上,这样的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大疫当前,一批批医者同行奔赴最危险的前线救治病人,我和同事们在预防和控制疫情蔓延的第二战场作战,这是职责所在,我们责无旁贷。

那么多天了,终于,武汉在好起来,湖北在好起来。今天出了大太阳,心里也明亮起来。趁着午休,赶紧回趟家吧。被子一个月没有晒了,抱出去晒一晒;地很久没拖了,拿起拖把拖一拖;把所有的窗子打开,把潮气赶出去,让阳光照进来。

楼下传来孩子的欢叫声,探出身子往下看,底楼的大叔大妈正与孙女嬉戏,他们都戴着口罩,院子里晾晒着花花绿绿的衣被。有太阳的日子真好,在家真好,生活回归正常真好。

一个中午,追着太阳做家务,干得累了,坐阳台上晒晒太阳,让阳光抚遍全身。真想久久地坐在太阳下,细细地品一杯茶,慢慢地享受久违的生活。可是,还没到真能歇的时候,前方仗还没打完,我要下楼了,我要坚守岗位。

一个小男孩戴着口罩,踩着滑板,从我眼前一闪而过。他的母亲也戴着口罩,在后面追着。他们往阳光照耀的草坪上奔去了,他们与我一样,也在追太阳。

柳枝长出了绿芽,小草有了绿的起色,小鸟扑腾着翅膀,万物在阳光里悄悄复苏了。前方是战“疫”的勇士,后方有众志成城的坚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为期不远了,摘下口罩,自然呼吸太阳香气的日子不远了。

上一篇:我愿是一只小船_现代诗歌
上一篇
下一篇